海珠算力总部大楼:技术适配与生态融合的空间实践

广州海珠区算法算力总部大楼的空间设计,以 “技术底座与人文生态共生” 为核心,构建出适配数字产业发展的新型载体。
建筑内部采用模块化空间架构,核心机房区域通过悬浮式楼板设计实现设备集群的垂直布局,配合智能通风系统,在层高优化与散热效率间找到精准平衡。开放式办公区采用可调节隔断系统,既能满足小型团队的独立协作需求,又可通过空间重组形成千人级研讨场域,灵活响应算力产业的动态协作模式。


公共区域的设计暗藏巧思。贯穿楼宇的 “数据光廊” 以光纤灯光模拟算力流动轨迹,既成为连接各功能区的视觉轴线,又直观呈现产业特性。中庭引入垂直绿化系统,利用岭南气候优势打造恒温微环境,将机房余热转化为温室能源,实现技术设施与生态景观的能量循环。
地下空间被赋予多重功能,除传统停车场外,特别规划出应急算力备份区与设备检修通道,通过双层结构设计确保核心系统的稳定运行。地面层则通过连廊系统与周边科创园区无缝衔接,形成 “总部研发 — 孵化加速 — 成果转化” 的空间闭环。


这种将技术逻辑嵌入建筑肌理的设计,让空间本身成为算力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,既满足了高密度计算设备的特殊需求,又以开放姿态融入城市生态,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建筑提供了新范式。

推荐

首页
电话
留言反馈